楼主: spid

新冠病毒研究报道及疫情进展

[复制链接]

203

主题

2474

帖子

6077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077
发表于 2020-4-3 11:53:35 | 显示全部楼层
spid 发表于 2020-4-3 08:37
这个研究挺有意思。
这些猫感染的是人冠状病毒,理论上只要猫能呼出病毒就具有感染人的能力。
不能回传给 ...

阿弥陀佛, 前阵子各大社区的流浪猫狗们估计饿死了一批,天然消毒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25

主题

2979

帖子

827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278
 楼主| 发表于 2020-4-12 09:43:50 | 显示全部楼层
4月8日,来自英国剑桥大学麦克唐纳考古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国际权威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文章《新冠病毒基因组系统进化网络分析》
https://finance.sina.cn/2020-04-11/detail-iirczymi5731806.d.html

研究小组分析了2019年12月至2020年3月间测定的各国患者感染的新冠病毒基因组。结果发现全球新冠病毒分为三个有密切“血缘关系”的不同“变体”,分别标记为“A”、“B”和“C”。

美国和澳大利亚的患者主要感染的是A型病毒,在武汉居住的美国人中也发现了A的变异版本。

武汉甚至整个东亚地区主要流行的是B型病毒。

C型则主要集中于在法国、意大利、瑞典、英国等欧洲国家,在新加坡和韩国等地也有少量存在,在中国内地并未找到。

更值得注意的是,A型病毒与蝙蝠及穿山甲体内发现的冠状病毒最为接近,因此被研究人员称为“原始类型”。按照血缘关系,B由A变异而来,二者相差两个突变,C由B变异而来,二者仅相差一个突变。

论文第一作者、剑桥大学遗传学家彼得·认为,B型病毒之所以在东亚地区大流行,很可能因为其更适应该地区人群。我们似乎看到东亚地区的病毒突变率比其他地区更慢。

福斯特介绍,因为有太多的快速突变,传统手段很难清晰地追踪COVID-19家族树,研究人员专门使用了一种“数学网络算法”技术。此前,该技术主要用于分析DNA以绘制史前人类种群活动图。这是其第一次被用来追踪冠状病毒的感染途径。

160个SARS-CoV-2基因组的系统发育网络

论文中涉及的样本数量较小,仅包含全球160个病毒样本。目前,研究小组已经将分析扩展到了1001个新冠病毒基因组。福斯特透露,虽然这一后续研究尚待同行评审,但能表明,新冠病毒在人类中的首次感染和传播发生在9月中旬至12月初。

福斯特指出,该研究可用于帮助锁定“零号病人”,确定相关病毒类型,以便设计临床试验、研制药物和疫苗。

另据记者了解,该研究方法目前尚存争议。

来源: 科技日报(记者:胡定坤)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25

主题

2979

帖子

827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278
 楼主| 发表于 2020-4-12 09:45:34 | 显示全部楼层
spid 发表于 2020-4-12 09:43
4月8日,来自英国剑桥大学麦克唐纳考古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国际权威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 ...

附原文链接:https://www.pnas.org/content/early/2020/04/07/2004999117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25

主题

2979

帖子

827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278
 楼主| 发表于 2020-4-12 11:05: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pid 于 2020-4-12 14:40 编辑
spid 发表于 2020-4-12 09:43
4月8日,来自英国剑桥大学麦克唐纳考古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国际权威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 ...

这篇文章研究的主要是早期的病例,本意是溯源,在欧洲和北美开始大流行,遮盖掉病毒扩散路径前。

病毒分好几个型,这是明确的,而且也有现实意义。
(我记得之前很早的时候有一篇病毒分型的文章,比这篇还早,分了很多型,远比这个为多,分型也是按研究者划定标准进行的,所以各人可以分出不同的模式来。有阵子流行打倒阴谋论,那篇文章被作为阴谋论的一部分,很久没看到了。)

且按ABC分型来看吧,结合各个阶段的传播特征猜测下(注意,这是猜想,没有严格数据支持,并非论证),

起始阶段:A型,A型传染性一般,致死率可能较高。传染性一般,所以A型没有很快的扩散,而是缓慢积累,病毒在这个阶段也并未大规模爆发。

传播早期:B型,B型传染性强,致死率中低。
                 绝大部分传播到武汉以外中国其他省市的是B型。,中国除武汉以外的地区,死亡率并不高(<1%),医疗资源充足的地区甚至做到0死亡。武汉地区A、B型混杂,从传播特点来看,应该是B型为主,但A型也占一定比例,加上医疗挤兑,官方死亡率在4%左右,实际死亡率不好估计,因为武汉的数字存在至少两方面问题,一是确诊数远远小于感染数,这会导致计算死亡率的基数偏 小,造成死亡率高估;二是上报新冠死亡人数远远小于实际新冠死亡人数,大量病患以疑似、未就诊等方式死去,这会导致计算死亡率的分子偏小,造成死亡率低估。这样,要准确估计武汉地区的新冠死亡率就存在很大困难。目前已知B型的死亡率较低,A型的感染人数看起来并不是很多,在武汉地区与B型混杂存在,其他地区纯A型感染也不多,A型的死亡率没有很好的统计基础,考虑到B型的低死亡率,A型死亡率肯定高于武汉地区的平均死亡率,猜测在5~10%区间。Lu的文章指出A、B是同时存在的,个人觉得理论上它们的产生必然是有先后的,但是它们的扩散就未必,如果A型传染性比较差,历经数月仍没有出现爆发式传播,因而没有作为一种新型传染病定义出来;这时出现一个高传染的B型,一下子爆发开来而被人察觉。


传播中期:C型,传染性强,致死率较高。
                 B型实际上基本上被强力控制在了中国区域内,各国对B型的防控也做的都不错,如果仅仅是B型,按中国的发展情况看,全球实际上是比较乐观的。然而,这个时候,C型横空出世,出现C型是疫情发展的一个关键节点。Forster文章分析,意大利从德国感染,由上海人带入的仍是B型,而意大利大范围流行的更多的是C型。从欧洲其他国家、美国爆发新冠疫情的时间节点看,这些国家主要流行的也都是C型(文章没统计,因为成文时间较早,美国等疫情还没有大规模爆发)。文章分析C是在B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来源似乎比较复杂,它的过渡型既有澳洲也有新加坡、香港、日本、重庆等,比较明确的C型则出现在新加坡及欧洲。C型悄悄进入人群时,人们还在围观中国抗击B型,没有准备迎接一个双高的新型。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25

主题

2979

帖子

827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278
 楼主| 发表于 2020-4-12 11:46:15 | 显示全部楼层
spid 发表于 2020-4-12 09:43
4月8日,来自英国剑桥大学麦克唐纳考古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国际权威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 ...

记者最后指出该研究方法存在争议,这里就有一篇关于争议的报道,
https://tech.sina.cn/d/bk/2020-0 ... 279.d.html?from=wap

看起来Drosten分析的是PNAS论文指出的从中国-》慕尼黑-》意大利-》墨西哥这个分支,并不是意大利流行的主型。

新浪科技综合 03月11日 16:49

来源:返朴    ID:fanpu2019

继省、狄德罗、史隽 / 文

当前,共享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序列十分重要,我们衷心希望有资源的研究团队能够资源共享,共同推进科学发展,对抗全球疫情,亦不可放弃科学的严谨,警惕片面解读数据。

2020年2月28日,德国柏林Charité大学医院的病毒学家Christian Drosten发布了从一位德国患者身上分离出的新冠病毒 (SARS-CoV-2) 的基因组序列,随后,他立刻在twitter上发布了一条警告:目前,分析解读新冠病毒的基因序列还不是时候,很容易过度解读。随着病毒开始在全世界传播,全世界350多个科学家已经在GISAID (Global Initiative on Sharing All Influenza Data,一个旨在快速共享流感数据的网上平台) 平台上贡献了新冠基因组序列,这些信息为研究新冠病毒的传播和演化提供了线索。但是,这些序列仅占所有病例的极小一部分 (截止2020年3月10日,全球已经有近12万人感染了新冠病毒),而且其间只有很少的显著的序列差异,Drosten很快意识到,这些序列很容易被过度解读。

Drosten分析的新冠病毒基因序列来自于一位在意大利感染了新冠肺炎的德国人。这位患者的病毒基因组序列看起来和一位德国慕尼黑患者的类似,而这位慕尼黑的患者要比德国患者早一个多月感染新冠肺炎。两人的病毒基因组都有三个突变,是在早期中国患者的序列中没有发现的。Drosten意识到,这一发现可能会让人认为意大利的疫情暴发是由那位来自德国慕尼黑的病例“点燃”的。然而,巴伐利亚州 (慕尼黑是这个州的首府) 的公共卫生官员表示,经过追踪和隔离14个确诊病例的所有可能的接触者,巴伐利亚的疫情已被扑灭。Drosten认为,也不能排除另一种可能:携带有这三个基因突变的其他感染者分别接触了意大利和德国的患者。他在twitter上称,新公布的基因组“不足以表明慕尼黑和意大利的病例之间有关联”。

然而,Drosten的警告并没有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几天后,美国福瑞德·哈金森肿瘤研究中心 (Fred Hutchinson Cancer Research Center) 的Trevor Bedford分析了一系列的病毒基因组序列以后,连续发布推文进行讨论。他写道:根据基因组序列的分析,病毒传播的路线意味着德国巴伐利亚州的疫情根本没有得到遏制,并且很有可能导致了意大利暴发疫情。Bedford的言论传播得很广,《麻省理工技术评论》杂志断言,“慕尼黑病例可能与很大一部分的欧洲疫情有关联”,很多Twitter用户要求德国出来道歉。
欧洲疾控中心的病毒学家Eeva Broberg同意Drosten的观点。他也认为,比起还没有证明的巴伐利亚传播路线,还有很多可能的新冠病毒传播到意大利北部的路线。也有其他科学家认为Bedford话说得太早了些。其中一位与Bedford经常合作的瑞士巴塞尔大学(University of Basel) 的计算生物学家Richard Neher说:“我应该因为这个揍他两下。”爱丁堡大学的分子进化生物学家Andrew Rambaut说:“这件事警示了我。仅仅依据病毒谱系就断言病毒传播的路线是不对的”。Bedford后来也承认,不能排除从中国有两例分别传入意大利和德国的可能性。他认为自己发推文时应该“更加谨慎些”。

从上述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在一个流行病暴发时,实时分析病毒基因组的优势,以及背后的陷阱。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 (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 的生物学家Bette Korber也在研究新冠病毒的基因组,他说:“新冠肺炎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疾病。我们需要了解它的传播方式。在疫情暴发期间,病毒的进化非常有限,研究人员正在尽力分析,并提出建议,但是我认为眼下应当将这些说法视为建议,而不是定论。”

美国Scripps研究所的计算生物学家Kristian Andersen说,早期的基因序列数据是最重要的信息。2020年1月1日公布的第一个新冠病毒的基因序列就回答了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病原体引起了新冠肺炎?随后公布的几个基因序列的相似度非常高,强烈暗示着病毒是由一个动物一次性地传染给了人类。如果新冠病毒是多次跨越物种壁垒传染的,科学家应该在最初的人类病例中看到更多的病毒变异。

现在,病毒变异逐渐涌现。和其他病毒一样,新冠病毒也时刻在发生随机突变;其中一部分会被病毒的纠错系统捕捉并修正。爱丁堡大学的分子进化生物学家Andrew Rambaut指出,新冠病毒的基因组有大约3万个碱基对,平均每个月就会累积出1-2个新的突变,这个速度比流感病毒慢2到4倍。利用这些细微的变化,研究人员就可以绘制出病毒的谱系树(phylogenetic tree,和人类的家谱类似)。他们也可以把新冠病毒病的案例都关联在一起,探究是否存在我们没监测到的病毒传播路径。

例如,当研究者对美国华盛顿州出现的第二株冠状病毒(来自2月27日确诊的一个少年)进行基因组测序后,发现它看起来像是第一株病毒(来自于6周前确诊的美国一号病人,一位从武汉探亲回美的35岁中国籍男子)的直接后代,并带有3个新的突变。Bedford在twitter上发表评论,认为这两个基因组来自不同的输入病例是“极不可能的”。他写道:“我相信我们正在面临的是,疫情在华盛顿州已经暴发,但是到现在还没有检测出来。”后来的情况证实这项研究的结论是正确的:华盛顿州现在已经报道了超过100例确诊和15例死亡,从这些病人身上分离的病毒的基因组也支持了第一二个病例之间的关联。Rambaut表示,这次Bedford的假说比上一个更可信,因为两例病人都来自华盛顿州的Snohomish县,而两株高度接近的病毒由不同途径分别准确传播到华盛顿州的同一个小城里,可能性是极低的。

目前,关于病毒传播途径的可靠结论还很少。—部分原因是,相比于全球10万以上的感染人数,被测试公布的病毒基因组只是九牛一毛。80%的新冠肺炎病例都在中国,但是在已公开的新冠病毒基因组里只有三分之一来自中国,并且来自于后期的病例的基因组极少。由于所采样品大多数来自暴发早期,绝大多数基因组非常相似,因此难以做出可靠结论。Neher说:“我们现在已知的病毒突变信息有限,分组分析都非常模棱两可。随着全世界的病例越来越多,我们预期能看到更多样的基因组和更清晰界定的病毒株系,到那时我们才能弄清真相。”

科学家们也在努力厘清基因组多样性背后的病毒突变,这些突变可能改变病毒致病力或传播速度。在这方面,同样需要谨慎下结论。北京大学Lu Jian等人3月3日在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上发表论文,分析了103例病毒基因组,发现这些病毒分属于两个亚型:S和L;70%的已测序新冠病毒的基因组都属于较新的L亚型。由此,Lu等人认为病毒通过演化变得更有致病性,传播更快。(详见《莫被误导!准确理解新冠病毒可能分为两种类型,且在暴发早期就已并存》)然而,Rambaut指出,Lu的分析缺乏证据,他们只是看到了病毒进化的两个分支,一个分支更大些,就下结论说这个分支的病毒一定更有致病性或更容易传播。但是,仅仅是病毒输出并在别处导致大暴发,并不代表病毒行为发生了改变;某个病毒株系比其他株系更庞大,完全有可能是偶然事件。已有研究者呼吁这篇论文撤稿。英国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 of Glasgow)四位科学家联名在www.virological.org论坛(病毒学领域知名论坛,分析和解释病毒分子进化和流行病学)上发声,称这篇论文所得结论明显站不住脚,在病毒暴发如此关键的时期传播误导性信息非常危险。Lu则回复称四位同行误解了他们的研究。

Drosten说,多数基因组改变都不会改变病毒行为。要证实突变确实对病毒有影响,唯一的方式是,在细胞培养或动物模型中看到变异的病毒更容易进入细胞或传播。(见《传播力胜过SARS,需要担心新冠病毒变异吗?》)如果病毒确实发生了重大改变,也会有两种情况——危险性提高,或危险性降低。2018年Drosten课题组发表论文,他们发现,SARS冠状病毒在2002-2003年暴发早期,丢失了一小段基因组——某个基因上的29个碱基对。在实验室中把这些碱基对重新加回到病毒基因组里,病毒在多个细胞培养模型中都有更好的复制表现。这意味着SARS病毒在变异后危险性降低了。

弱化病毒的突变竟然会保留下来,可能看上去很诡异。但是当病毒刚进入人群传播,也不需要和没有这种突变的病毒竞争时,这种弱化突变存活的情况确实可能发生。Drosten说:“让人失望的是,新冠病毒并没有像SARS病毒一样出现弱化病毒的缺失。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25

主题

2979

帖子

827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278
 楼主| 发表于 2020-4-12 11:59: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pid 于 2020-4-12 14:10 编辑
spid 发表于 2020-4-12 11:46
记者最后指出该研究方法存在争议,这里就有一篇关于争议的报道,
https://tech.sina.cn/d/bk/2020-03-11 ...

科学家们也在努力厘清基因组多样性背后的病毒突变,这些突变可能改变病毒致病力或传播速度。在这方面,同样需要谨慎下结论。北京大学Lu Jian等人3月3日在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上发表论文,分析了103例病毒基因组,发现这些病毒分属于两个亚型:S和L;70%的已测序新冠病毒的基因组都属于较新的L亚型。由此,Lu等人认为病毒通过演化变得更有致病性,传播更快。(详见《莫被误导!准确理解新冠病毒可能分为两种类型,且在暴发早期就已并存》)然而,Rambaut指出,Lu的分析缺乏证据,他们只是看到了病毒进化的两个分支,一个分支更大些,就下结论说这个分支的病毒一定更有致病性或更容易传播。但是,仅仅是病毒输出并在别处导致大暴发,并不代表病毒行为发生了改变;某个病毒株系比其他株系更庞大,完全有可能是偶然事件。已有研究者呼吁这篇论文撤稿。英国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 of Glasgow)四位科学家联名在www.virological.org论坛(病毒学领域知名论坛,分析和解释病毒分子进化和流行病学)上发声,称这篇论文所得结论明显站不住脚,在病毒暴发如此关键的时期传播误导性信息非常危险。Lu则回复称四位同行误解了他们的研究。

看起来Lu 的这篇和PNAS这篇结论比较接近,当然了根据一样的基因序列分析结论相近并不奇怪。
Lu的文章我没有全看,某个报道概括的在所分析的病毒中,来自武汉的病人中,有26 例(96.3%)感染的是L型,1例(3.7%)感染的是S型;而武汉外的患者有45 例(61.6%)感染的是L型,28例(38.4%)感染的是S型。这表明武汉患者主要感染的是L型;时间上来看,在1月7日前,采样全部来自武汉,S型比例不到4%,但1月7日之后,绝大部分样品来自武汉之外,随着病毒在人群中的持续传播,S型的比例逐渐上升至38%。”

这些数字感觉有点跳动,部分学者觉得这是数据采集偶然性导致的,因而难以推导出病毒特征结论。
个人也觉得,似乎比较难把这些数字与武汉、湖北和湖北外区域的有明显差异的死亡率等合理的连接起来。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25

主题

2979

帖子

827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278
 楼主| 发表于 2020-4-12 13:32:13 | 显示全部楼层
spid 发表于 2020-4-12 11:59
科学家们也在努力厘清基因组多样性背后的病毒突变,这些突变可能改变病毒致病力或传播速度。在这方面,同 ...

争议的一部分是少数病例的数据能否代表整体,这个问题不论在Lu还是forster的研究中都存在,LU用了103个基因组,Forster用了160个基因组。Forster的分析包括了更多欧洲地区的病例,所以分析到了C型。从死亡率看,B、C之间差异显著,这种差别究竟是病毒本身还是治疗防控等措施不同造成的, 还需要更多数据分析。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25

主题

2979

帖子

827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278
 楼主| 发表于 2020-4-12 21: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spid 发表于 2020-4-12 11:05
这篇文章研究的主要是早期的病例,本意是溯源,在欧洲和北美开始大流行,遮盖掉病毒扩散路径前。

病毒分 ...

202002.00033v2.pdf (698.3 KB, 下载次数: 0)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25

主题

2979

帖子

827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278
 楼主| 发表于 2020-4-15 12:53:57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3063.PNG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25

主题

2979

帖子

827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278
 楼主| 发表于 2020-5-2 11:36:56 | 显示全部楼层
科学家发现病毒最危险毒株 主要分布在这些国家
京港台:2020-5-1 02:25| 来源:多维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席卷了全球。英媒4月28日称,新冠病毒已变异出至少10种不同变种,其中一种最危险。科学家将这种变种命名为A2a。
  据英国《每日星报》网站4月28日报道,印度国家生物医学基因组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A2a正在成为全球新冠病毒主要毒株。它正在取代其他10种变种,包括被称为O型的原始病毒。
  
  该研究所的资深遗传学家马琼德(Partha Majumder)领导这项研究。他指出:“单一型病毒横扫世界的现象不同寻常,但这正是目前的情况。”

  他说,虽然大多数变异会削弱病毒的感染能力,但A2a的感染能力比其他变种更强。
  他说:“一种病毒越能有效地与人体细胞表面的受体蛋白结合并进入细胞,它在人际间传播的能力就越强。我们认为,这种变异为A2a提供了一种优势,使其能够占据主导地位。”
  马琼德说,既然现在已经找到这种“女王”毒株,科学家应全力寻找对抗它的疫苗。
  报道称,这项研究收集了来自55个国家的3636例新冠肺炎患者体内病毒的基因组序列,发现其中1854例病毒样本是A2a毒株,占比51%。
  在来自印度的35例病毒序列中,16例是A2a毒株,占比超过45%。
  这项研究显示,在2月和3月,A2a毒株成为在巴西、刚果、冰岛、意大利、西班牙、英国和美国传播的主要毒株。
  报道指出,在大多数国家,A2a毒株正在取代其他毒株。在意大利,A2a毒株在新冠病毒所有毒株类型的传播中占比已达80%。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