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早上睡觉醒来,总觉得自己似乎做梦了,但又没梦到什么人或场景,有个声音一直在跟我聊,其实主要是问答,讨论的内容是人工智能。
做梦都在侃,我有这么想自我表达?索性便把我的真知灼见写一写。不过人工智能是今年风口上的猪,随便乱写恐怕会让某些资本不高兴,不过我跟资本也没什么交集,所以还是想什么写什么吧。
人工智能,这个听起来很高端,是近些年才有的新事物。我百度了一下人工智能的定义 (链接 百度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一个以计算机科学(Computer Science)为基础,由计算机、心理学、哲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
这个定义,凸显了人工智能应用范围广,需要知识多,但读下来还是云里雾里,该不了解的还是不了解。在后继介绍课程时就实诚了些,可以看到实质内容,主要就是 模型+优化算法+计算机实现这三大块。 在模型和算法这里,根据应用领域和方法,又划分出了机器学习,神经网络等细化领域。相关的模型和算法,其实存在了相当长时间了,近些年才有长足发展是因为如今计算机更新换代以后,算力暴涨,模型和算法终于可以实用了。作为一个工科生,这些课程当初都是学过的,如今依然还在使用这些工具。其实这些属于工程类技术,如今各个领域都有应用,天文、地理、工程、科研乃至经济金融、广告文宣、统筹调度等等。它的真正内核是数学,是一个通过构建数学(含逻辑)模型,用计算机数值方法求解,并寻找最优解的过程。不管是叫人工智能还是机器学习,它真正的内核时数学模型,机器并不真正会像人类那样学习,只是计算机程序按模型规定不断计算,然后判断是否达到预期的停止标准,如果达标就认为完成了求解过程。
人工智能有没有用?当然有用。我们这个世界,有很多是无法用符号语言求解的问题,以前用数值算法得人工算,每一个步长都要人工算,基本上没可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因为计算量太大。如今有电脑,迭代计算几万次轻轻松松,实在规模大的可以上计算机集群,算力如今基本上不是问题了,所以各种应用遍地开花。个人觉得,相关技术在未来几十年都会是相当有需求的,因为各个领域都需要计算机时代的优化、自动化。
人工智能有没有可能代替人的智能,比如让人工智能来做科研创新?这可能性根本上来说不存在。人工智能其实并没有智能,它只是根据一套规则,按流程寻求问题的解,可以说它的每一步其实都是在预定框架内的。人可以在思考中打破桎梏,发现新的知识,但计算机程序是不可能突破它的程序框架的。有些人说计算机也会创造,那个chatgpt就会创作,它会写诗歌小说甚至还会写程序。chatgpt是一个有几千个参数的模型程序,它可以按模型规定的规则进行知识组装,它的所有产出都在模型规则的指导范围内,形式上可以是一些“新”的表达,但本质上都在既定框架内,程序不可能突破程序框架,不可能突破它的内核模型。所以很多担心“人工智能”会对抗人类变成有意识的怪物,基本上是杞人忧天。
真正让人担忧的并非人工智能本身,而是人工智能的开发思路和应用场景,这在社会科学领域尤为常见。比如百度,百度搜索有推荐、排序等功能,这些功能其实也属于人工智能的范畴,无非也就是算法+数据库,百度的开发组在构建这个搜素模型的时候,将其价值观进行了相应量化后作为一些参数注入了搜索模型,每个用户在使用的时候都会不可避免的受到其价值观影响。百度只是个例子,谷歌有没有,一样也有,谷歌的搜素引擎也是由模型和算法的,只是被量化注入模型的价值观不一样,其实通过模型算法,搜索引擎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你的知识和信息范畴。我们知道,现在有很大一部分平台通过广告推介等挣钱,这后面也有它的模型算法,现在有很多软件用模型“训练”它的用户,广告推介就属于这种。在社会科学领域,没有特别僵化的硬杠子,没有必然的成功或者不成功,所以很多开发者把自己当初其所开发平台/软件/应用的上帝,把用户当初它的传教对象,这对我们的社会来说是危险,尤其是规模化的平台/软件/应用。
人工智能在自然科学的应用则相对安全得多。自然科学领域,人人都知道自己不是上帝,相反,所以规则都是既定的,只是有些已知,有些未知。我们人并不制定规则,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着这些规则,把相关规则量化、具象化,这个过程就是科学探索。人工智能可以大大提高探索的效率和精度,这是值得肯定的。
|
|